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慢食--請慢用


最近在屏東復興圖書館,終於借到一本早就很想看的書-慢食。

作者謝忠道,是土生土長的台灣彰化人,但旅居法國多年,並對法國影食文化有深刻的見解。


他提到關於種種國際性的飲食文化內涵,還有在歐洲已風行多年的蝸食運動(Slow Food)-也就是慢食運動。這是一種反速食運動,希望大家放慢用餐的速度,以悠閒的心情享受一頓美好的餐點。

再對照台灣的速食、商業取向的餐飲業(可不是餐飲服務業喔!),讓一向認為『能吃便是福』、『吃為人生最大的享樂之一』的我,對於吃的種種頗有一番體會及感觸。

最近給補習班的學生也上到一段英文對話,講述某位外國人羨慕我們住在台灣,每天都可以吃到這麼多美味的食物-她還特別強調台灣的『中國菜』很有名。

也是土生土長的我,自認自小到大什麼都吃過了,卻一點都不覺得台灣有真正的『中國菜』。

舉凡報紙或電視的娛樂新聞,每次提到外國人來台灣不是吃鼎泰豐的小籠包就是上士林夜市大啖各項地方性的小吃,如:珍珠奶茶、超大雞排等等,再好看些頂多就是各種吃到飽的火鍋、日本料理或韓國烤肉,甚而不甚道地的上海菜、四川菜或北京菜(所謂的中國菜)等等。這些,其實就是台灣人所謂的本土飲食文化。

一般五星級飯店或餐廳中的高價位料理,多半是外國人自己熟悉的祖國味,到台灣來當然要吃點特別的。所以來這裡的目的不外乎是『嚐新、嚐鮮甚而嚐怪』,尤其以上提到的某些庶民小吃,因為在國外甚至中國大陸想吃還吃不到呢。

但是,我們每日吃這樣的『庶民小吃』就很幸福嗎?

已過三十的我,對於每日的飲食或某些小吃,最近這幾年經常感到一股『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無力感。

不過,畢竟,人活著是要吃東西的,想到世上還有幾億的人吃不飽或沒得吃,我實在不應該也不能『抱怨』什麼。

但是,無法抱怨並不代表心中沒有『牢騷』啊!

自從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後,為人妻母的我免不了下廚煮頓飯慰勞辛勤工作的老公以及正值成長發育中的小尹尹。

剛開始還興致勃勃地在前一日規劃,甚至找食譜、看電視節目想變換菜色。
我們的確也享受了不少和樂融融、溫暖溫馨的全家用餐時間。

不出半年,隨著經濟環境及氣候的變化,所有的物價及菜價經常性(應該是惡性吧?)標漲,想好好煮個一餐,卻發現要耗費更多精神、時間甚至金錢-除了菜錢還得加上電費、瓦斯費、水費等,算一算乾脆到外面飯館或餐廳吃,還來的省時省力又省錢哩。

所以,想要『好好煮一頓飯』總和『好好享用一頓飯』變成兩回事,經常事與願違,要不然就是無法盡如人意、兩全其美。一樣要花時間、精神及金錢,差別只在於錢花的愈多,就可換來『或許』較佳的飲食品質罷了。

當然,目前才為人妻兩年多的我,以上的理由都不足以成為『懶的下廚』的藉口。
因為看到親愛的老公及寶貝女兒小尹尹,你一口我一口的吃進我的耗時費力的『愛心』,才是千金難買的無價之寶呢。

雖然,如同這本書作者所言,台灣人不願意『花時間吃飯』(卻願意花時間排隊買甜甜圈),加上因為餐飲業商業化、速食化取向,導致『服務業的消失』。即使許多家餐飲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又因經不起現實的考驗(台灣人的喜新厭舊啊!),最後神不知鬼不覺的突然消失。

但是,我還是相信,台灣人在這樣粗糙、惡劣的飲食環境中,仍有享受生活、好好享用一頓飯的願望。

至少,每到假日的美好早晨,屏東早餐店中處處可見悠閒地享用著早餐、或談天或閱報或享受親子互動的人們。

即使,餐點等了將近一個鐘頭,蛋餅變成漢堡,豆漿太甜,熱狗遲遲沒來,但…這一切都無損我們享用早餐的好心情。(是的,這就是生為台灣人對服務業的縱容、屈就及悲哀啊!)

要知道,你要珍惜的是,你和你心愛的人一起吃飯、一起享受生命的點滴時光,那種比吃進什麼食物還重要的心情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光臨Dana的家~